本來沒有我,生死皆可拋

下班一回到家
老媽急著告訴我
聖嚴法師下午圓寂了
我只是輕輕地喔了一聲
沒有太多情緒的波瀾
只是在讀過了大師的遺願後
還是抑不住那哀慟的淚水
大師在生前還是心繫眾生呀...

由於全家都是法鼓山的弟子
自幼便常自北投農禪寺走動
金山法鼓山還沒成就至現今莊嚴模樣時
也就常上山朝拜
常常沐浴在大師的開示法語中
從幼時的似懂非懂
一路至今
不得不佩服師父的智慧

國小五、六級時
大師正在推廣人間環保的理念
便常至農禪寺幫忙包裝環保筷等環保餐具
在那個只想玩的年紀
即使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
在老媽的威嚴之下
也只能乖乖接受命運的安排
當時我還想:誰會到外面吃飯還帶雙筷子呀
如今十多個年頭過去了
現在自己帶筷子上街的人比比皆是
還記得當年師父還上過綜藝節目“雞蛋碰石頭”宣揚理念呢!

雖然弟子一直不是很精進
但還是感念大師的莘莘教誨
恭喜師父功德圓滿 願您乘願在來
座下弟子 釋常威 跪叩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客倌們別偷笑,這可是師父親自賜給我的法名)

**********

以下是聖嚴法師的遺願:

一、出生於一九三○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,俗家姓張。在我身後,不發訃聞、不傳供、不築墓、不建塔、不立碑、不豎像、勿撿堅固子。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,分別主持封棺、告別、荼毘、植葬等儀式。務必以簡約為莊嚴,切勿浪費舖張,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「寂滅為樂」以作鼓勵;懇辭花及輓聯,唯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同結蓮邦淨緣

二、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,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。我生前無任何私產,一切財物,涓滴來自十方布施,故悉歸屬道場,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。

三、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,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,除了經濟獨立運作,舉凡道風的確保、人才的教育、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,宜納入統一的機制。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,當以禪風一致化、人事本土化為原則,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,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。

四、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,不論是由內部推舉,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、比丘尼擔任,接位之時亦接法統,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,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,是為永式。佛說:「我不領眾,我在僧中」,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,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,依法、依律、依規制,和樂、精進、清淨。

、我的著作,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,可收入全集之外,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,為免蕪濫,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。

六、在我身後,請林其賢教授夫婦,將我的「年譜」,補至我捨壽為止,用供作為史料,並助後賢進德參考。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。

七、我的遺言囑託,請由僧團執行。我的身後事,不可辦成喪事,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。

八、僧俗四眾弟子之間,沒有產業、財務及權力、名位之意見可爭,但有悲智、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。諸賢各自珍惜,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,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,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,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。

九、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,可佐參考,但以此份為準。

末後說偈:「無事忙中老,空裡有哭笑,本來沒有我,生死皆可拋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ook2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